明明不饿却还想吃东西,答案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明明是上床睡觉的时间,却总觉得这个夜晚要吃点什么才完整;或者刚填饱肚子,遇到其他食物却还是觉得嘴巴寂寞;又或者早已腹中满满,依旧撕开了零食包装袋。以上这些统统都属于“肚子不饿嘴巴饿”现象,有人认为这纯粹是因为馋虫犯了,殊不知很多时候,是许许多多的因素在控制你的食欲。
生理心理都在影响你的食欲
当人说“我饿了”的时候,很多时候不仅是生理上的肚子饿了。“饥饿”可分为两种:稳态饥饿与享乐饥饿。肚子饿了头晕想要吃东西即“稳态饥饿”,是人们在饥饿状态下的进食需求,是人体对能量和食物的质朴需要。至于“享乐饥饿”,一般是指没有必须要进食,但是出于对美食和味觉刺激的渴望,出现的“伪饥饿”,实际背后体现的是人体对快乐和满足感的渴望。美味的食物对人产生无穷的吸引力,人们需要通过摄入好吃的食物来实现一种享受。而之所以出现稳态饥饿和享乐饥饿,恰恰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需要摄入足够多的食物来保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饿了吃东西是一种非常本能的行为,受到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控制。在人的下丘脑,存在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两者之间还存在交互抑制,再加上边缘系统的杏仁核、隔区,都可以起到调控摄食行为的作用。有时候我们会多进食喜欢的食物或者节食等,这些摄食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大脑皮层的影响,同时脑内多种神经递质也会影响摄食行为,但功能不一。有的会促进摄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想要吃更多东西,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而瘦素、缩胆囊素等则会抑制摄食行为。
除了生理因素,影响人体食欲的还有心理因素。比如生活中,我们会对某一种食物有特别的偏好,可能是出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某些事物的纪念。换一种抒情的说法就是,许多时候,我们对蛋糕等甜食的偏好,是因为背后可能承载着童年的美好记忆,比如小时候因为表现好父母奖励一块蛋糕,这种对蛋糕的期待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反之亦然,一些出现在“噩梦”中的食物也会让人食欲大减。
为什么明明不饿却总想吃东西?
知道了控制食欲的因素后,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解答“为什么不饿时还想吃东西”。嘴瘾背后,是人们想要通过摄入食物来实现精神和情绪上的“饱满”,此时的进食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寻求安慰,缓解压力,奖励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都知道,大脑中的多巴胺可以说是“快乐因子”,它会影响人的情绪和感觉。如果人体内的多巴胺浓度过低,就可能会引起抑郁症,肥胖以及疲劳综合征等,甚至还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等等。如果多巴胺浓度提高,就会让人有愉悦的感受。
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和吃饭睡觉等都有关系。想要多巴胺分泌增加,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摄入高糖、高热量食物。
这样一来,大脑的奖赏系统被激活。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受情绪困扰时,会将“吃一顿好的”列在第一位。但是,由于激活奖赏系统的行为都有可能被重复,诱发情绪化进食,容易对高糖食物的需求和耐受性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长期处在“不饿也想吃”的情况下,不能掉以轻心,以为自己只是馋。
这些都会让人想要多吃
想要多吃东西的状态,有时候其实是疾病带来的。比如说偏头痛患者,会在偏头痛真正发作前几分钟或前几天,对巧克力出现难以控制的渴望。甲状腺功能亢进也会让人食欲大增,甲状腺激素控制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若是吃多还不胖,伴有疲劳、情绪低落、指甲变脆或脱发等症状,就要小心是不是得了甲亢。当然,还有失眠、高压力也会带来“过度进食”。
当人体长期睡眠不足,大脑中控制动力以及欲望的部分被激活,进行复杂判断及做出决策的区域变得迟钝。这样一来,即使身体不需要摄入过多的热量,依旧会胃口大开。心理压力太大也会让人吃太多,在压力激素皮质醇影响下,“吃”也会成为一种选择。因此许多时候,出于健康的考虑,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食欲。这并不是宣扬节食,而是科学地进食。比如满足一日三餐的正常需求,多选择健康的、有营养的并且饱腹感强的食物。在确实需要补充能量时,及时加餐。当食欲过于旺盛或者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一定要重视,可以适当地转移注意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或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