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 | 轮椅上的“百灵鸟仙子”,终于告别了内心的“伤”

2020-12-03 16:37:39来源:
字号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相对于适应身体的不便,对大多数残疾人而言,更难的是走出心灵的“阴霾”。

失声的“百灵鸟”

一个温暖的午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安静的骨科病房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像一只百灵鸟在欢快的歌唱。

婉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小卓娅所在的病房就挤满了前来观看的病友和医务人员。悠扬的歌声让人感到内心宁静,病房压抑的阴霾情绪一扫而空。

从那天开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小卓娅为坐在轮椅上的“百灵鸟仙子”。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是小卓娅住进康复中心三个月以来第一次开口歌唱。

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她,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再加上声音甜美、对歌词过目不忘,受伤前曾获奖无数。

然而,三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小卓娅腰椎爆裂性骨折,双下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和运动能力。当医生告诉她今后再也不能走路时,小卓娅的内心彻底崩塌了。

怎样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怎样才能面对昔日的同学老师,怎样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这些就像一块块巨石压在小卓娅的心上,让她无法呼吸、无法思考、无法面对。

很长一段时间,小卓娅终日以泪洗面,甚至想要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到康复中心以后,在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小卓娅开始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同时还配合心理治疗。

每次做完心理治疗,小卓娅都感到内心重新点燃了希望,有了信心也有了力量。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康复和心理干预,小卓娅终于又开口唱歌了,这就是我们刚开始看到的一幕。

躲不过的“六道槛”

当一个健全人因车祸或疾病导致残疾后,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是来自疾病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未来社会角色的转变。

如果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心理的过渡,或者说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对患者的未来康复或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都有重要帮助;如果患者长时间不能解决心理问题,轻者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重者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因此,心理治疗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未来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及时地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重新“站”起来,拥抱新的生活。

我们国家心理治疗领域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将残疾患者受伤致残后的心理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患者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 

首先是无知期。这一阶段是患者刚刚受伤以后,虽然出现了身体的功能障碍,但是患者本人对自己的真实病情不了解,没有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心理上还没有做好长期应对病情和残障的准备。

大部分患者认为自己病情不重,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痊愈,不太关注临床治疗的具体细节,情绪表现多与病情变化、家庭和社会因素有关,而对病情愈后没有太多的忧虑。

无知期一般持继数天到数月不等。这一阶段的心理干预策略主要以积极关注、开展心理知识普及为主,帮助患者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变化的特点。

 其次是震惊期。当患者听到或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可能终生需要坐在轮椅上生活后,会出现突发性的情感麻木或休克状态。主要表现为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思维反应迟钝,表情惊讶、发呆,行为上不知所措,沉默不语,对周围的人和事无感觉、无反应。

震惊期一般出现在无知期之后,持续几秒到数天时间。这一阶段的心理干预策略以支持、接纳为主,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可适当开展一些心理对话和沟通,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

第三是否认期。大部分患者经过震惊期打击之后,为避免出现更大的精神痛苦,心理上对已经发生的事实采取防御机制,主要表现为否认现实,不相信自己的病情不能痊愈,坚信自己的病一定能好,并且四处向有关专家咨询病情,不愿意别人负面评价他的真实病情,不加分析地收集病情治疗有关的信息。

患者此时容易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易激惹,并可出现骂人、摔物、不合作等攻击行为。这一阶段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患者晚上经常会梦到自己又能走路或奔跑了。此阶段一般要持续数周或数月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是积极关注和处理好应激障碍,以帮助患者及早接受病情,正面问题。

第四是抑郁期。当患者完全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后,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对疾病和今后的生活评价多是消极的,进而出现各种负面的情绪如抑郁、焦虑、愤怒等;同时也会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对外界事件失去兴趣,说话很少,不愿与人交往,并且常伴有睡眠障碍;大部分患者常会出现自杀的想法,有的出现自杀行为,抑郁期持续时间一般为数月或更长时间。

这一阶段是患者心理问题表现最突出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或自伤、自杀行为的阶段,心理干预主要以疏导、减压为主。重点预防患者出现自杀行为,同时积极支持患者从多角度看待残疾和面对的困难,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康复治疗和训练上,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

第五是反对独立期。抑郁期后,患者的情绪已趋于稳定,但对自己的病情又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行为上出现倒退,缺乏积极独立的谋生心态和行为;被动接受自己的疾病和残障,但在生活上过多地依赖他人,自己能干的事常需要他人帮助,害怕出院,不敢一人在家或出行,总希望身边有人陪伴,无回归社会的愿望;持续时间从数月到数年不等。

这一阶段的心理治疗策略要以支持和鼓励为主,可以通过一些成功案例激发患者内在动力,帮助患者分析问题找出对策,重新树立生活的目标。

第六是适应期。这一阶段患者在心理上对病情和愈后都不再过分担心、恐惧,开始接受现实,主动面对疾病和今后的生活,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心理上基本适应了因疾病给自己造成的不适。同时,对于生活的态度开始转向积极,重新评价和思考自己价值和未来,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比较规律,行为比较独立,行动上不再过多地依赖他人,愿意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并常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一阶段的心理干预主要以帮助患者提升综合心理品质,思考和规划未来为主,树立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信心,全身心融入到社会中去。

积极拥抱“新生”

像其他患者一样,小卓娅在受伤致残后同样经历了上述心理变化的各个阶段。从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不接受到抑郁愤怒、感叹上天的不公平,再到能够面对现实,接受残疾,进而积极配合医生、康复治疗师全面开展康复治疗,最后取得了理想的康复效果。

在佩戴肢具的情况下,小卓娅已经可以实现部分行走功能。后来她还参加了全国歌唱比赛并获得了引以为傲的成绩。听说,最近她还和热恋的男友组成了小家庭,美好的生活正在前方等待着她。

愿天下所有残疾朋友,都能像小卓娅一样,早日走出情绪的阴霾,勇敢拥抱“新生”。

医学汇二维码
医学汇
中原名医推荐二维码
中原名医推荐

tags标签:

上一篇:什么是心脏性猝死?哪些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下一篇:职场上常见的"性别歧视",恶性肿瘤也会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