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医记 | 肿瘤专家陈小兵:我要做“明”医!
采访的一下午时间,记者目睹了陈小兵情绪的变化,他的自豪与荣耀,他的无奈与希望,他的悲怆与坚定,他心底的呐喊与嘶吼……也许每一位肿瘤科医生都必须直面死亡,他们的心路比常人更为曲折和坚定……
陈小兵
初冬的一个大风日子,河南省肿瘤医院熙熙攘攘,消化内科二病区也住满了病人,连走廊里,都密密地摆着病床。几乎侧着身子,才不会撞到来往的病患及医护。你也许无法想象,肿瘤如此猖獗与“泛滥”,来这里的病人无疑都是肿瘤患者,而且绝大部分还是中晚期恶性肿瘤,不乏终末期……
长长的走廊尽头,一间狭窄的办公室里,陈小兵正在办公。有人说他年轻有为,亦有人说他锋芒过盛;有人说他热心公益,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说他是工作的无比狂热者,更有人说他是坚不可摧的“铁人”……但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想要做的、应该做的,到底是什么,所谓“名医”与“明医”,他更看重“明”,明白的“明”。
陈小兵在讲堂之上
陈小兵的“名”
年轻的陈小兵已然是全国知名的肿瘤专家,并且在学术、临床乃至社会影响力上,都负有盛名。
作为实力型临床医生,他“泡”在临床上,攻克了一个个肿瘤临床难题,做科研、搞学术、出著作,始终没有停歇,且成绩斐然。他年轻,有思想,是病房战场上的勇士,而他更是柔软的,自担任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以来,引进了“叙事医学”、“患帮患”、“心愿墙”等医患互动和体验式诊疗理念和实践,带领医护团队为患者治病“医身”的同时,更关注人文、安慰人心,为患者“医心”。
“患帮患”新理念
作为业内知名讲师,他经常应邀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和省内大小公益讲座,与全国各地医生进行学术交流,并且走进省内各单位、团体做健康科普保健。曾有业内著名肿瘤专家在听完他的演讲后,这样评价: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科学与人文的形神兼备,听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为郑州大学的博士与硕士生导师,他对待学生如朋友、似兄长,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来关心、关爱和培养;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术演讲能力,他创造性的设立每周一次的科室学术会议,从资料收集、加工到讲解,学生们自主进行,讲解完成后他亲自点评、总结并提出建议。
作为医疗行业中的知名“传媒人”,陈小兵经常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之上,传播健康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省内关于肿瘤的各种社会热点话题,也总有他的身影;而作为微博大V,他同样受到粉丝热捧,其微博(@肿瘤专家陈小兵)更是河南医疗卫生行业进入公众视野的唯一微博,曾连续六次入选河南省十大公职人员微博。
“泡”在病房 与患者贴心对话
机关公务员知晓他,企业员工熟悉他,学校里的师生称他为“老师”,城市打工者把他当“兄弟”,而农村的留守儿童亲切地叫他“伯伯”……郑州大学全额资助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卫生科技突出贡献奖“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肿瘤医院首批医学科技拔尖人才、首批学术带头人……他荣获的奖项与荣誉无数!
陈小兵火了,火得让人羡慕!
凭什么火的人是他?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谁也不是铁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陈小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荣誉的背后,也隐藏着你我所不知道的滋味……
整个采访过程,他说话语调很高,语速极快,几乎不给我们插话的机会。他在赶时间。不,他总是在赶时间。
“大学还没有毕业,几乎已经把关于乳腺癌的书,看了一遍,为了母亲。”谁理解其中的辛酸……
“工作这么多年,从早忙到晚,根本不知道十一点前睡觉是什么滋味。”陈小兵苦笑道。别人只需要搞清楚怎样治疗肿瘤,但他还要把预防搞清楚,把康复搞明白,日历表上满满当当的排着数不清的大会小会、电台电视台的健康节目采访……
查房
工作之外的陈小兵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他不会开车,只是因为“学与开”太费时间,痴迷于健康科普的他,在车上、饭桌上,甚至马桶上,都在看资料、发微博、发微信!
“太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朋友常常感叹……“你整天给别人讲,早睡养成良好习惯,但是你自己又几点睡?”爱人也忍不住抱怨……陈小兵后来说,他追求的价值与目标,其实也拖累了家人,周末不仅没有陪伴,反而是被照顾的对象。
很多人不理解陈小兵为什么要这么做,周末比工作日还要忙碌,“为了名,为了利?”陈小兵不答。“你是铁人吗?”陈小兵不语。面对猜疑,他只说:人人都有爱好,有人吸烟喝酒打麻将,有人旅游逛街网上购物,我只是把兴趣放在了健康公益上,仅此而已!
但是简单的“仅此而已”,并未道出他的“动机”。
与美国专家学术交流
缘起:痛恨无能!
“求求你,救救我!”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几乎下跪……
这种场景已不是陈小兵第一次经历,但悲悯与柔软还是会瞬间弥漫,它们始终改变着这个曾经性格火爆的男人……
陈小兵攥着拳头,告诉记者,“肿瘤内科病区不像外科等其他病区,很多病人到了晚期才知道自己得了病,而目前的医学水平还难以攻克,没有办法,我就是天天守着他,把心掏给他,也没有用!”
他也许是一个苛求者,对自己太过苛刻,面对晚期病人,他愤怒于自己的无能、无力与无助,无法挽救濒临死亡线上的人……犹如自己的母亲,目睹着她罹患乳腺癌,目睹着她离去,即使随她而去的心都有了,也无能为力!
陈小兵不是“宿命论”者,但他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与离别,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他,肩上的责任是什么,目标又在哪儿!
为外来务工人员普及健康知识
我要做“明医”!
睿智如他,明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箴言,明白医学的“幼稚”和有限,明白患者对生存期望的无限,更明白肿瘤内科专业的无奈,他痛恨面对晚期病人时自己的无力与无助……
因此,他不再满足于在病房里诊治少数中晚期的癌症病人,不再仅仅止步于做一名“救火队员”,他认为肿瘤科医生除了给病人看病之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该帮助社会大众提高防癌抗癌意识,远离癌症、少患癌症、晚患癌症。他要走向大众,做健康教育,做科普宣传,使更多的人受益;他始终相信,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而且一份预防胜过百份治疗,“治未病”远比“治已病”更重要!
陈小兵常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他不愿意做一个碌碌无为之人,历经生离死别,对一个医生来说无疑是正常的,但是对于一个内心异常柔软的人来说,始终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痛。他年轻,但是早早地就明白了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应该做的是什么!因此他励志要做明医!在“名医”与“明医”之间,他更看重“明”,“明白”的“明”!
陈小兵在“明”医路上……
自律如斯,规划好人生方向,就不顾一切的去实现,他收获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我们理解和支持这个普通但并不平凡的肿瘤科医生,愿他在“明”医的路途当中,收获更多的人生体验。
采访的一下午时间,目睹了陈小兵情绪的变化,他的自豪与荣耀,他的无奈与希望,他的悲怆与坚定,他心底的呐喊与嘶吼,对于一个有着很多“滋味”的人来说,这篇稿件不足以道尽所有,但是感谢陈小兵把这一切告诉我们,将自己的内心呈现给大家,那么真实,那么悲哀,那么动情,那么富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