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抗艾事业 他是病患的贴心守护者
中原网讯: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 ,它就像一头难以驯服的恶魔,危害和吞噬着人类的健康。
可就当人们对艾滋病心怀恐惧,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医生却背负重任逆行而上,把艾滋病防治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十五年矢志不悔扑身于艾滋病疫情高发地区,践行我国“四免一关怀”救助艾滋病的方针政策,以每年平均10万公里的行程踏遍了艾滋病高发地区的20多个县(区)、100余个乡镇、500多个村庄,为6150名艾滋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构建起了由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组织管理网络、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救治构架和多方互动工作机制,创立了基于中医辨证施治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为艾滋病防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徐立然教授。
委以重任 从SARS到艾滋病,每一次都是临危受命
2003年,中原大地刚刚经历了一场由SARS病毒造成的疫病侵袭。作为刚刚参加完抗击非典任务的徐立然尚未卸下重负,另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随之下达。河南省卫计委、省中医管理局鉴于徐立然在应用中医药技术防控SARS疫情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决定委以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负责人的重任。
在艾滋病高发的村卫生室进行科普知识宣教
2003年前后,人人谈艾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徐立然的家属亲友得知他业务重心的转变,一时间在心理上不能理解和接受,认为放弃当前优越舒适的省城大医院环境,到偏远乡村去研究一个危险性极大的传染病是不可思议的做法。可徐立然却说,“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疫情就是战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做为白衣战士应当冲锋向前,这是职责使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这样,徐立然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项充满挑战性的事业,一干就是十五年。
躬行实践,他是艾滋病人的守护者
面对艾滋病这样一个世界难题,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徐立然一直在寻找答案。
为了获得大量的临证数据,掌握艾滋病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徐立然深入艾滋病高发区,深入边远农村和山区,走进艾滋病人家中一一诊治。由于艾滋病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起初的调研工作举步维艰,有时候千里迢迢到达某个地区,却受到多方面的阻力,甚至“找”不到一个艾滋病患者,即便是艾滋病患者本人,也不愿主动就诊暴露自己。
徐立然在确山县艾滋病病人家中诊治
为此,徐立然带着他的团队走村串户,逐一沟通,做工作,给村民介绍艾滋病的现状和危害,讲述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有时候甚至是“软磨硬泡”,就这样,用三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当时的艾滋病高发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人群体库,为制定治疗措施和方案路径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他们面对面与艾滋病患者切肤交流,用中医药方法给艾滋病人施以辨证救治,把煎煮好的中药汤剂送到病人床前,用医生的职业精神和坚毅脚步,践行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让病患群体感受到了温暖。
在长期的诊疗工作中,徐立然与基层群众建立了淳朴而深厚的友谊。2006年的一天,徐立然带队深入确山县一个山村救治艾滋病患者,由于当时天降大雨山路泥泞,车辆陷入泥坑无法前行。得知情况后的村民硬是将一辆2吨左右的越野车“扛”了出来。
上下求索,为防艾开辟一条“特色路”
当时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型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治疗药物,但疾病已进入高发期,时间刻不容缓,为了尽快找到救治办法,徐立然白天走访调研,为患者诊断治疗,晚上查阅文献,精研古方,和团队的专家探讨治疗方案,每一步都走得极为细致和小心,期间几度经历用药后取得疗效时的振奋和无能为力时的失落。
团队在上蔡县中医院给艾滋病人会诊
尉氏县的一名患者,当徐立然见到他时已经发烧、消瘦、咳喘多日,身体溃烂,卧床不起,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徐立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中药汤剂治疗,一星期后患者退烧了,接着咳嗽也大大好转,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用药,患者终于挺过了鬼门关。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病患有很多,而一则则由危转安的病例证明了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独特优势。直到今天,这位患者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下地干活儿。
徐立然教授在临床指导研究生
艾滋病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蒙达尼教授到徐立然所在的实验室参访
截至目前,徐立然所率领的团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研究资料表明,按照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案进行临床实践,可有效地改善艾滋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减少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不同程度地恢复劳动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