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健康地减肥塑身,心中得有数,参考这个标准让你美翻天!

2020-03-22 21:35:20来源:
字号  

减肥,好像是每个女人成天都会挂在嘴边,但是又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

适当减肥是好的,不仅能美观外表,同时对于健康确实十分有裨益。

不过关于减肥减脂,我们身边也看得多,很多人都是减重容易,但是这身形身材却还是让人觉得不美或者说看起来还是不瘦。

另外,还有一些人会极端地觉得体重越轻越开心,盲目地不顾健康的节食,让自己瘦。

其实,关于美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既健康又好看。

想了解怎样的身材才是健康、美观标准的吗?赶紧看完今天的这篇吧!

什么才是健康标准的身材?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其实对于身材美的定义其实也在改变。

这不都到2020年,让我们来了解下时下最流行的美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张表。

2020.png

这个数据是根据,女标准体重=(身高cm-70)*60%,

男标准体重=(身高cm-80)*70%,计算得到了。

数值上下浮动10%左右都属于正常值。

光看到这一数据,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数据其实不难达到,而且如果按照这个体重的话,其实很多人看起来还是有点胖嘟嘟的。

所以如今我们再谈减肥瘦身,是不能光看体重这一个指标了。

真正想要健康美观的身材,其实大家还应该关注这些数据。

体脂率、水分率、体围、肌肉率、基础代谢率...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说说如何利用体脂率、水分率、体围这几个标准,来让自己健康瘦身。

1.体脂率

所谓体脂率,顾名思义就是身体脂肪占身体体重的比例。

而这一数据对于判断胖瘦会更加准确。

大家可以对比下,同样体重身高的两个人,体脂率小的,看起来身材会瘦很多。

2021.png

大家也可以通过体脂称来得到自己的体脂率,数据准确性可能不高,但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当体脂率过高时,女性高于32%,男性25%时,罹患各种疾病的概率会增大。

但当体脂率过低时,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器官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

女性体脂率小于13%,可能会出现闭经症状,男性小于5%时,也容易出现内分泌问题。

女性最理想的体脂率是在17%~25%,男性为10%~18%。

2.水分率

水分率是指人体内水分重量在人体总体重所占的比例,人体水分含量与性别、年龄和胖瘦程度等因素有关。

肌肉组织中的含水量多,而脂肪中含水量小。所以一般男性的体液量比女性要高。

为什么减肥时要关注身体水分率呢?

因为很多人初期能实现快速减肥是因为减的大部分都是水。

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测量水分率的方式是用体脂称,大家可以参考下图的数据,来对比自己的身体。

2022.png

想减脂而不减水,大家应该多关注体重和体脂率两个数据。

当体重减小,体脂率上升时,说明减肥方法是有偏差的,减掉的只是身体中的水分而非脂肪。

根据结果,大家就应该要及时调整。

只有当体重下降,体脂率也下降,说明才是真正的减肥。

3.体围

如果说体重体脂标准是拥有标准身材的第一步,那有着标准的体围,就是拥有好身材的第二步。

女性体围标准:上下比例以人体肚脐为界限,上下身的黄金比例应为5:8。

2023.png

当然这个数据绝大部分依赖基因,大家就不用过分纠结了。

胸围,应为身高的1/2;腰围比胸围小20cm;臀围较胸围大4cm;

大腿围比腰围小10cm;小腿围比大腿围小20cm;足颈围小于小腿围10cm;颈围应等于小腿围。

看完上面的这些数据,猜很多美眉已经拿起皮尺给自己量起来了。

关于体围,其实关注的是塑形的重要性。

除了减重减脂,大家日常做些体能以及形体训练,对于拥有和保持良好的身体身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说到这,大家估计心里已经暗暗许下今年瘦身小目标了吧。

小目标有了,但瘦身的过程中,下面这些误区可别犯!

瘦身塑形过程中这些误区可别犯!

1.彻底拒绝肉食

想快速减脂,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减少脂肪的摄入,与“肉”彻底划清界限。

但是长期吃素的后果,反而会导致身体血脂代谢紊乱,所以即使减脂均衡饮食也是一定的。

2.拒绝碳水化合物

曾经网上流行的速效减肥法,都是让人与碳水化合物隔离。让蔬菜和水果代替主食。

但长期如此结果是瘦的很快,但是一旦重新摄入主食,复胖也很快。

新陈代谢的降低,停经等问题都是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的后果。

3.依赖咖啡

很多人觉得喝咖啡能减肥,咖啡因的确能够加速分解脂肪,让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来进入血液,配合运动,消耗完血液中的脂肪。

但其实咖啡搭配运动减肥方法,最终结果是落在运动上,而咖啡的作用很小。如果想依赖咖啡减肥,每天至少喝8杯咖啡。

想想这个量,不让你失眠才怪呢。

好了,趁着还没到露肉季节,大家即使在家,也要做做家务多活动哟。



医学汇二维码
医学汇
中原名医推荐二维码
中原名医推荐

tags标签:

上一篇:一图读懂: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
下一篇:【防控疫情 法治同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第一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