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毫升血可查出早期肝癌

2017-10-11 09:02:59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昨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徐瑞华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张康教授带领中美科学家团队,历时五年,终于攻克世界性难题。

  研究团队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发现了一种既能对肝癌进行早期诊断,又能准确预测肿瘤的分期、疗效和复发可能性的新方法。与甲胎蛋白检测相比,新方法将肝癌的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能帮助医生发现更多的早期肝癌患者。该方法还可实时监测肝癌的疗效,如果肝癌复发,它能比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提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察觉到“异常”。

  本月中旬,全球首个“肝癌ctDNA甲基化诊断试剂盒”将首先在中大肿瘤防治中心防癌体检中心进行应用,检测对象主要为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有肝癌家族史或接受过肝癌手术等治疗的高危人群,下一步会考虑推广到进行常规防癌体检的人群。

  速读高科技

  “犹如在火车站数百万人流中抓一两个小偷”

  背景:“癌王”起病隐匿

  早期获得诊断的患者经过有效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50%以上,而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15%。

  肝癌素有“癌王”之称。根据2015年统计资料,全世界每年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分别为78.3万和74.6万,其中我国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分别高达46.6万和42.2万,均占全世界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的50%以上,造成的生命损失和公共卫生负担令人触目惊心。

  据徐瑞华教授介绍,肝癌起病隐匿,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而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预后极其凶险。

  应对:现存手段不够好

  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检出病人的敏感性只有60%左右,容易导致漏诊。同时,AFP对肝癌的诊断特异性在80%左右,也容易导致肝癌的误诊。

  一直以来,医生们都在血液中寻找合适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虽然在部分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明显的升高,升幅可超过20ng/ml,但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尽如人意。

  敏感性,意味着该项试验正确检出病人的能力。特异性则意味着,该项试验正确排除患某病的能力。临床中,有20%左右的非肝癌患者会由于其他原因,例如妊娠、慢性肝炎肝硬化、胚胎源性肿瘤、转移性肝癌等引起AFP升高。

  突破:发现肿瘤“指纹”

  徐瑞华介绍,ctDNA相当于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纹”。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在血液中发现的ctDNA某些位点超过了‘临界值’,那就意味着肿瘤的发生。” 徐瑞华团队成员、中大肿瘤医院肝胆科韦玮副主任医师介绍。

  为了找到更理想的肝癌早期诊断手段,徐瑞华团队把目光投向了ctDNA。

  “我们发现,有些病人肿瘤发展时,AFP检测不出来,但ctDNA随之上升。”徐瑞华解释,ctDNA相当于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纹”,由于其携带有与原发肿瘤相一致的甲基化改变,理论上可以利用ctDNA的甲基化谱对肿瘤进行诊断,这一被称为“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每毫升血中仅有约20ng,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并且混杂在更大量的正常游离DNA背景中。“在这么微量的ctDNA中,检测单个碱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机场和火车站的数百万人流中抓一两个小偷!”徐瑞华说,要精准地捕捉到肝癌的“身份指纹”,难度极大。

  意义:有效降低误诊

  韦玮介绍,在总共1098例肝癌患者和835例健康人的研究人群中,10个早期诊断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显示出高达84.8%的诊断敏感性和93.1%的特异性,将肝癌的漏诊率降至15%左右,而误诊率更是降至7%左右。

  徐瑞华教授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康教授的团队强强联手,经过艰苦的探索,先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壁垒,终于从40多万个候选位点中,分别寻找到两组位点。

  其中一组早期诊断位点,共有10个,其甲基化水平被证实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相关。另一组预后位点,共有8个,可用于预测肝癌病人的复发死亡风险和病人的生存时间。众所周知,肿瘤治疗经常有“陪打”的问题,同样的治疗方案,对有些病人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预后位点’相当于‘科学算命法’,能预测病人的预后状况。”徐瑞华解释,这将帮助医生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更为个体化的精准治疗,例如避免对于预后良好者进行“过度治疗”,而对复发高危患者给予更为积极的辅助治疗等。

  有望应用于肠癌、肺癌的早期诊断

  “‘液体活检’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徐瑞华透露,正在探索通过检测ctDNA中的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预测患者对肿瘤靶向药物的疗效。同时,该团队已经完成早期肠癌的相关研究,在胃癌、肺癌的早期诊断上取得一定进展。

  “我们从48万个基因片段的大海中,‘捞’出了几个基因片段组合来做甲基化的检测,才能准确反映肝癌的情况。如果能打捞的基因片段越多当然越好,但是临床应用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加。”徐瑞华表示,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对肝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对疗效的评估和监控上。

  未来,中美联合团队将致力于研发适用于体检者的“广谱组合”,对更多肿瘤进行早期诊断。该团队还将进行前瞻性的大规模筛查研究,希望能通过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筛查的效价比,同时减少筛查的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滴血查癌”目前技术还做不到

  记者了解到,这一新方法与传统的肝癌诊断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简便快速,仅需抽取几毫升的血液即可完成检测,患者可避免活检创伤和放射性辐射;

  2.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误诊和漏诊率大大降低;

  3.可以实时监测肿瘤的疗效,如果肿瘤复发,能比常规影像学检查提前数周乃至数月察觉“异常”;

  4.适合在大规模肝癌筛查中的应用,能够节约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

  既然检查手段得到了突破,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滴血查癌”?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钱朝南表示,目前,即使采用最灵敏的方法来检测肿瘤,例如这次发布的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也至少需要检验三毫升的血,只能由护士协助抽血。所以说,宣称“滴血查癌”是夸张的,目前还做不到。

医学汇二维码
医学汇
中原名医推荐二维码
中原名医推荐

tags标签:

上一篇:医药新规利于清除医药销售灰色土壤
下一篇:我国将确定超百个按病种付费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