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卫生部拟出台医患签协议拒绝“红包”的规定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可以遏制不良风气,也有人认为这是“走形式”。对此,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日前回应,在解决体制机制等根本性问题的同时,采取一些有效手段综合治理红包,是有必要的。
一直以来,医疗领域的“红包”现象令公众深恶痛绝,往往又无可奈何,陷入了患者不送不安、医生不收不行的怪圈。实际上,治理“红包”的举措也并不少见,但为什么还是收效不大?
治病把脉,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疗治“红包”现象这种社会顽疾,更需科学分析病理成因。正如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所指出的,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红包”问题非常复杂。红包送得积极踊跃、收得不亦乐乎,其中一个症结就是职业道德底线的泯灭、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错乱。医患签反红包协议,表明了是非善恶的价值立场,对双方都是一种道德约束,有其积极意义。
健康信息
但是,仅凭一纸桌上协议,显然难以解决沉疴已久的桌下问题。“红包”现象之所以泛滥且顽固,有道德层面的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不良利益格局的推动。长期以来,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被低估,得不到合理的报酬,出现“脑体倒挂”现象。尤其在以药养医的体制性弊端下,不仅医院的经营收入,而且医生的个人收入也畸形地依赖市场规则。 健康信息
由此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医生不能专心致志救死扶伤,而要将其业务行为与经济收益挂起钩来,这既导致了乱开药、大处方、过度医疗等问题,也为“红包”的存在提供了利益土壤。正是因为这种灰色收入成为一些医务人员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大头”,使得坚固的利益格局,不仅化解了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的力道,也抵挡了种种治理措施的冲击,收红包逐渐成为一种“闻着臭、吃着香”的潜规则,没送红包的患者心里惴惴不安,讲医德、不收红包的医生反而成为另类,因为拒绝红包而被打骂、被排斥的“良心医生”更是时有所闻。 健康资讯
因此,治理道德问题的签字协议,难以承受“红包”利益之重。治本之策,还在于深化医改,破解“红包”背后的不良利益格局,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利益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卫生部、国务院医改办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文件中,强调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提高一线医务人员收入,这些举措其实更值得期待和落实。总之,以利益的重构为基础,辅以道德的重建,进行社会价值和文化的再造,才能收到综合治理之效,让“红包”不再成为医患之间的心结。
健康信息
健康网站
事件:卫生部拟规定医患双向签字不送“红包”引发关注 郑州健康新闻
卫生部日前就《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征求意见,规定“患者入院时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协议书纳入病案管理”。此举引发社会热议,一纸协议能否根治屡禁不止的“红包”痼疾?“红包”现象,患者有怨言却要送,医生不情愿却在收,到底何时才能跳出这一怪圈?
郑州健康新闻
健康新闻
对于卫生部此举,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说,用明文规定告诉患者和医生,送“红包”和收“红包”都是不可取的,对于规范医疗行业从业人员行为是必要的。
健康新闻
北京市人大代表、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强磊则认为,约定虽可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但实际意义不大。“红包”本身就是暗箱操作的,怎么会写在书面上呢,这是道德问题,应该靠良心去做。“桌上签协议,只是走形式而已。”
河南健康新闻
记者在北京、深圳等地采访了一些医生,他们表示,中国是人情社会,人们习惯了办事给人家一些好处,实际上很少有医生主动向病人索要“红包”,病人大都是自愿的,因此这与违法犯罪是两回事。
健康中原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这一文件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卫生部门将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同时,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红包问题非常复杂,卫生部一直在加强红包的治理,在解决体制机制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同时或者在这之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这样的综合治理是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张丽)
中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