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键字:前列腺 性功能障碍  射精障碍 早泄  阴道疾病 不孕不育  乳房疾病 月经疾病  前列腺 性功能障碍  胃病 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 
广告合作:0371-55962377

当前位置:健康中原 > 新闻 > 新闻评道 >

剖腹产之痛或由立法化解

时间:2012-05-21 16:46 来源:健康报 作者:郑军阳 点击:

导读: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剖宫产比率曾设置了一条警戒线:低于15%。在我国,剖宫产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上升。上世纪70年代,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现在总剖宫产率为46.5%,采用剖宫产分娩的产妇30年增加了9倍。

    又是一年母亲节,在对母亲的祝福声中,却有一个与母亲息息相关的数据令人不安: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剖宫产比率曾设置了一条警戒线:低于15%。在我国,剖宫产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上升。上世纪70年代,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现在总剖宫产率为46.5%,采用剖宫产分娩的产妇30年增加了9倍。专家指出,这也暴露出当前社会对剖宫产危害性等方面的认知盲区。 “中国式分娩”折射出的,恰恰是这个时代的某种乱象,与人心有关,也与制度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让“母亲”这个美好的词汇,底色变得不那么透亮。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问题据说是令中国母亲最为尴尬的问题,因为按照我们传统文化的含蓄与婉约,即使是向孩子做人生第一次性启蒙,也往往是羞于启齿的。但如今似乎没有这个问题了,不少母亲会大大方方地撩起衣衫,指着肚皮上手术刀留下的伤痕,对孩子说:“看吧,宝贝你来自这里。”

  这已成为我身边朋友们不止一次的笑谈。母爱最初的疼痛,由惊天动地的分娩,演变为手术台上的麻醉,肚皮上划一小刀,孩子已在妈妈怀里。不少母亲会认为,这是一种进步,甚至是科技赐予母亲和婴儿的一种特殊的关爱。但母亲们也许不尽知晓的情况却是,在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上,曾披露过这样一个数据,死于剖腹产的妇女为自然生产的两倍以上;剖腹产死亡率为一万七千分之一,而自然分娩的死亡率为四万七千分之一。相对于自然分娩,剖腹产并不安全。

  而从剖腹产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那都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绝不应该是生育的常态。据说首例剖腹手术发生在公元1500年,一位阉猪的农夫,在妻子阵痛数天无法自然分娩时,他下跪祈祷后挽袖用刀从妻子肚里取出胎儿,并且最终缝合好了伤口,创下了妻儿双双存活的奇迹。之后,欧州十九世纪期间,剖腹产孕妇的死亡率仍然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用手术刀剖腹分娩依然被视为极其危险且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除了对母亲的风险巨大,另一个让人不安的困扰,则是剖腹产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好处。但这些本应该提前告诉孕妇的医学常识,却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而对于医院产科来说,对孕妇实施剖腹产,显然也更为有利可图。据了解,一般顺产费用约为三至四千元,而剖腹产费用则高达七至八千元。其中丰厚的差价,无异助长了剖腹产手术的滥用。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面对产科医生的尴尬。产科医生在法律上也缺乏足够的保护,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自然分娩产科医生承担的风险比剖腹产手术更大,很显而易见的是,至少剖腹产手术前,丈夫必须签家属同意书。

  而剖腹产也不仅仅是在我国成为一种流行,在国外,同样面临着剖与不剖的尴尬。德国以拥有严明的医学法规而著称,但其剖腹产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6%增加到现在的20%,在医学院甚至达28%,虽有法规条款,但据估计其中6%-8%的妈妈仍然是自愿挨刀。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甚至有85%的妇女进行剖腹产,几乎成为一种流行。

  技术的进步,无疑使让孕妇生产过程中,多有了一种选择,但如何避免科技的这把双刃剑,在挽救无数孕妇和新生儿生命的同时,造成剖腹手术的泛滥?我们或许可以从抗生素的使用上找到一种启示。众所周知,抗生素的出现如同剖腹产的应用一样,都是为了挽救生命,并成功地降低了人类与细菌对抗的风险。剖腹产,则是降低了人类的生育风险。

  但抗生素的滥用,却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近两年超级细菌的频频现身,让人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风险。而最终的解决之道,是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救命药变成咱们常用的“消炎药”。以美国为例,法律明确规定,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三日之内不允许使用抗生素。所以买枪很容易,但买到抗生素,则相当困难。而要制约剖腹产手术的泛滥,也得有赖于我国卫生部门推动相关立法,以明确剖腹产手术的适应人群和相关操作细则,防止这一手术被滥用。

  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寄望于人心的修复,比如女性对母亲这个天生带有痛感的语汇的担当,比如医生对职业精神的坚守。

    (责任编辑:郑军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