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器官移植中心”落户郑州人民医院
中原网讯(记者 李鹏云)3月11日上午,郑州市人体器官移植中心成立暨器官移植学术会议在郑州人民医院门诊8楼礼堂隆重举行。河南省卫计委正处级调研员王秀萍、郑州市卫计委副主任原学岭、郑州人民医院院长郝义彬及领导班子成员等出席会议。郑州市各医疗机构器官移植专业相关人员1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郑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娟主持。
大会合影
会议现场
会议特邀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第309医院石炳毅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武军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水军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门同义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北京大学黄磊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张建军教授等到会做学术演讲。
郑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娟主持会议
郑州人民医院院长郝义彬致欢迎词,他首先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介绍了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专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市委市政的正确领导、省市卫计委的科学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医院先后获得了心脏、肝脏、肾脏、小肠、胰腺5项移植资质,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五项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郑州市文教卫体工作领导小组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精神,围绕“一城七中心”建设目标,按照“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在全省挑大梁”、依托郑州人民医院打造区域性器官移植中心的的工作思路。郑州人民医院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于2012年成立“区域性器官移植中心”。
郑州人民医院院长郝义彬致欢迎词
医院紧紧抓住这一新的契机,对内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逐步培养出一支业务与科研并重的人才队伍,对外与解放军309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器官移植中心、韩国峨山医学中心、日本龟田医疗中心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医院的移植中心和科研机构加强交流,有效促进了医院移植专业在基础研究、临床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提升。医院先后成功实施了省内首例活体肝移植联合活体原位肾移植手术、首例小肠移植、首例亲属活体肾移植、首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省内前两例成人间跨血型活体肝移植等,共计开展器官移植手术2000余例。
此次,郑州市人体器官移植中心的挂牌成立,是对医院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医院深入开展器官移植工作的促进和激励。医院将以此为平台,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硬件设施配备、技术创新、科研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强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为更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为郑州市器官捐献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郑州市卫计委副主任原学岭表示,依托郑州人民医院成立的郑州市人体器官移植中心,是市委市政府“一城七中心”建设,打造7个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具体举措,也是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事。郑州市卫计委将会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对人体器官移植中心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希望郑州市人体器官移植中心充分发挥全市器官移植技术优势、形成合力,打造“拳头”品牌,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将中心建设成国内先进、中原领先,医、教、研为一体的人体器官移植中心,惠及更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
郑州市卫计委副主任原学岭上台讲话
会议特邀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第309医院石炳毅教授在随后的讲话中对郑州人民医院近年来器官移植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希望与其他同仁共同努力,在现有器官移植改革法律框架基础上,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第309医院石炳毅教授上台讲话
随后,河南省正处级调研员王秀萍、郑州市卫计委副主任原学岭、郑州人民医院院长郝义彬、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石炳毅教授共同为“郑州市人体器官移植中心”揭牌。全体参会领导、专家合影留念。
据了解,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目前我国每年器官衰竭患者约有100万至150万人,急需器官移植患者30万人,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心、肝、肾等器官发病率的持续增高,越来越多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急需器官移植治疗。而器官移植成功,并达到较长的存活率,需要过很多关,包括免疫耐受排斥关、感染关、对于新器官的适应关等等,这对医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很高。我国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公民自愿捐献目前已成为器官移植医疗的唯一来源。为解决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自2010年开始,中国红十字会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共同开展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简称DCD)。但由于我国公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DCD工作任重而道远。
母子肾移植
此次在郑州成立人体器官移植中心,一方面将致力于向精准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提高传统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探索器官移植微创技术,建立多脏器联合移植手术;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建立病例资料库和标本库;建立设施完善的移植实验室,开展科研协作,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研协作平台。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人体器官协调员队伍建设,科学普及捐献知识,促进我省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揭牌仪式后,石炳毅教授、郑州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蒋欣、张建军教授、薛武军教授分别以“ECMO在器官功能保护中应用专家共识”、“肾移植术后肝紫癜病”、“小儿肝移植”、“DCD供体评估及肾脏机械冷保护”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相关链接
心脏停止跳动后的器官捐献(DCD)是指具有严重的中枢神经损伤和(或)不可逆转的脑损伤,但又没有达到脑死亡标准,此时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受损程度因缺氧耐受能力不同而各有不同。经过医生确定患者已经没有复苏的机会和亲属已经决定撤除生命支持后,捐献者的家人可以选择DCD,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200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器官移植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器官移植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的轨道。2010年启动的,我国制定的DCD,也就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分类标准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赞同。2010年,原卫生部制定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基本原则和肝脏与肾脏移植的核心政策》,2013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相关专家研发了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这个系统严格地遵循器官分配的政策,以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排除和监控人为因素的干扰,以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供受体器官匹配的程度等国际公认的医学需要、医学指标来对患者进行排序,实行自动化的器官匹配。该系统地实施对捐献的器官进行科学、规范、公开、公正地分配,做到以病人的医学需求作为器官分配的唯一准则,确保器官捐献移植工作透明、公开和可溯源性。同时,也为公众对于器官捐献的信任程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