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流感、支原体肺炎?盘点7种冬季流行的呼吸道病原体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12-25 09:30:23

入冬以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监测显示,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分析认为,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有关。

那么,这些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都有啥症状?咋区别?怎么传播?一起了解!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

1.流感特征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2.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4.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流感病毒常发生变异(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

5.重症病例高危人群

①妊娠期妇女;

②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及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被看护人员、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③肥胖者(BMI>30);

④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⑤年龄≥65岁的老年人。

6.典型症状

(一)一般人群流感症状及体征

单纯型流感。最常见。突然起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中毒型流感。极少见。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

胃肠型流感。除发热外,以呕吐、腹泻为显著特点,儿童多于成人。2-3天即可恢复。

(二)特殊人群的临床表现

儿童。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小儿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

老年人。65岁以上流感患者为老年流感。因老年人常常存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原发病,因此老年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多较重,病情进展快,发生肺炎率高于青壮年人,其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流感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电图异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塞,也可并发脑炎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等。

妊娠妇女。中晚期妊娠妇女感染流感病毒后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易发生肺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可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及胎死宫内。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发病2天内未行抗病毒治疗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免疫缺陷人群。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人群、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重症流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由于易出现流感病毒性肺炎,发病后可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紫绀,病死率高。

人偏肺病毒

人偏肺病毒属于肺炎病毒科偏肺病毒属,RNA病毒。

1.一般特征

人偏肺病毒感染是人体感染人偏肺病毒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散发,多发生于冬末及春初。hMPV感染大多表现为轻度自限性疾病,部分患者因出现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进展为重症肺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甚至导致死亡。

2.传染源

hMPV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4.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在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为多见。

5.典型症状

潜伏期3-9天,多为3-6天。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声音嘶哑等,1周左右症状逐渐缓解。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和ARDS,COPD患者感染后病情可加重,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诱发急性发作。

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幼儿、老年人等人群。肺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症状更重,病死率也相对较高。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肺病毒科正肺病毒属,是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一种病毒,RNA病毒,优势病毒株每年变异,易反复感染,季节性流行病毒。

1.一般特征

呼吸道普通感染,一般上呼吸道的病原体,鼻塞、流涕、咽痛和咳嗽,偶有发热。

2.传播方式

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我国北方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流行,多在1-2月份;在南方一年四季均发病,夏秋季相对高发。

3.易感人群

5岁以下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也有部分年龄较大的儿童。

4.典型症状

感染后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即可为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但多为轻微上感。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体检可见鼻黏膜、咽部、球结膜、鼓膜等处充血、水肿。

下呼吸道感染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数天后,婴幼儿可出现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表现为咳嗽、喘息,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费力和喂养困难。

5.高危人群

哮喘儿童。

腺病毒

腺病毒是一种无外壳的双链DNA病毒,ADV感染肺炎曾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病毒性肺炎。

1.一般特征

急性起病,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易合并心肌炎和多器官衰竭。

2.传播方式

腺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往往同时发生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北方多见于冬春两季,夏、秋季仅偶见,在南方高流行年则多见于秋季。

3.易感人群

6月-2岁小儿多见。

4.典型症状

①发热,呈稽留高热或弛张热,持续2-3周;②面色苍白或发灰,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③咳嗽,频繁,喘憋,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和发绀,④呕吐、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⑤因缺氧导致脑水肿而出现嗜睡、昏迷或抽搐发作。

根据呼吸系统和中毒症状分为轻症及重症,轻症一般在7-11日体温骤降,其他症状也较快消失,肺部阴影需2-6周才能完全吸收;重症病例于第5-6病日以后,有明显嗜睡,面色苍白发灰,肝肿大显著,喘憋明显,肺有大片实变,部分病例有心力衰竭、惊厥、半昏迷。恢复者于第10-15日退热,肺部病变恢复期更长,需1-4月之久;3-4个月后尚不吸收者多有肺不张,日后可能发展成支气管扩张。

鼻病毒

鼻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病毒。

1.一般特征

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

2.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经鼻、口、眼黏膜进入体内,在鼻咽腔内增殖。潜伏期1-2天,临床症状有流涕、鼻塞、喷嚏、头痛、咽痛和咳嗽等,体温不增高或略有增高。该病毒引起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周左右自愈。

3.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和普通感冒相同,潜伏期1~2天,临床症状有流涕、鼻塞、喷嚏、头痛、咽痛和咳嗽等,体温不增高或略有增高。该病毒引起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周左右自愈。

主要并发症为继发性细菌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炎等。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为冠状病毒科β属冠状病毒,单股正链RNA病毒。

1.一般特征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重症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合并有心肌损伤和急性肾衰损伤等脏器功能损伤,进而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预后良好。

2.传染源

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4.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疫苗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5.典型症状

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ARDS、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极少数可有CNS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型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无肺炎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表现。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有基础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者),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无效。

1.典型特征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肺炎支原体肺炎:指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指MPP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d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

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指MPP患儿经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正规治疗72h,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无改善或呈进一步加重的MPP。原因与MP耐药、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混合感染等有关。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指MPP病情严重,符合重症CAP判定标准。

危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指患儿病情迅速进展、出现呼吸衰竭或危及生命的肺外并发症,需要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的少数SMPP。国外文献也将此类MPP称为暴发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2.传播途径

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

3.易感人群

发病率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4.重症和危重症的早期预警指标

以下指标提示有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的风险:

(1)治疗后72 h持续高热不退;

(2)存在感染中毒症状;

(3)病情和影像学进展迅速,多肺叶浸润;

(4)CRP、LDH、D-二聚体、ALT明显升高,出现的时间越早,病情越重;

(5)治疗后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难以缓解或进展;

(6)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哮喘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疾病;

(7)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延迟。

5.典型症状

起病缓慢,病初全身不适、乏力和头痛;2-3天后发热,体温较高多在39℃左右,伴咽痛和肌肉酸痛。

咳嗽为突出症状,初为干咳后为顽固性剧咳,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这种咳嗽高热症状与肺部较少体征的不一致是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之一。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部分患者会出现肺外表现,如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近期呼吸道疾病高发,该如何预防?

1.保持营养均衡

不偏食不挑食,营养均衡,增强体质多吃蔬菜蛋奶,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

2.少去人群密集地

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去公共场所要戴口罩。

3.勤洗手

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用流动的水洗手。

4.保持空气清新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5.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手足口病疫苗、肺炎疫苗等主动免疫手段,均有很好的预防相关疾病的效果,无禁忌症的人群建议接种。

一院.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