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外的小医生——先行者们的故事
2014-09-18 10:32:42   来源:解放日报

核心提示:“大牛”医生们跳出体制寻找理想平台的新闻已不鲜见,但不少过来人在离开之时,往往不忘“劝诫”一句:“年轻医生嘛,还是安安稳稳呆在大医院学本事。”而有人并不认同。

“不可能的事情经常发生,你最好有所准备”

体制外执业亦有掣肘。

目前,三甲医院对于患者依然是“金字招牌”,大量病源集中在三甲医院。

55岁的患者李华妹在牙痛之初,就直奔华山医院口腔科。在老专家那里看病时,她接触到了刚刚开始规范化培训的小医生史航。

李华妹也曾纠结过小医生的医术到底是否过关,但看“这个小姑娘手脚麻利、说话诚恳”,就决定一试,最终两颗坏牙被治好,奠定了她对小姑娘的认可;今年的一颗坏牙令她吃尽苦头,前后耗时2个半月,但她“对史医生的人品绝对信任”,因此即使病情棘手、史航请来上级医生时,她都完全信赖。

史航今年从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与华山医院口腔科正式签约。她认为,三甲医院对年轻医生的成长依然有优势,利于积累自身品牌,而未来,个人品牌会是医生的竞争力。

目前,大多数的私立医院需要“成品”,即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医生,因此体制外从医的年轻医生依然只是小众。

一位美国专科医生的成长,应先完成住院医培训及专科医生培训两个阶段。朱筱吟如今的角色,与正处于专科医生培训阶段的美国医生类似。她对自己没有经历完整的住院医培训感到遗憾,“心理上觉得少了一个流程”。

她只能尽力去寻找一些标杆:私下问三甲医院的同行要来一份院内对于主治医生的要求,自己一条一条地比对;也曾获得一本写美国血管外科医生从住院医做起的书,看着书,一边看一边拿自己和主人公比较,以弥补差距;由于跟随张强在不同的外资医院,她也珍视医院对她的考核。

也因此,她感觉自己需时时保持警醒,自我施压。目前医生集团与一家网络平台合作办起微信公众号,免费为用户回答提问,且要保证在10分钟以内。朱筱吟回家后也常在电脑前回答问题直到晚上10点。老公有时不解,“做这么多,图啥呀?也没有报酬”。她觉得,这其实是她获得的另一次教育机会,得知患者的需求,同时弥补知识漏洞。

朱筱吟很坦诚:“身处这样小众的人群,互相的交流比较少,其实挺孤独的。”但她迅速又微笑起来:“在这样的城市,每个人都会有孤独感,不是吗?”

而张强对他们的未来很有信心,“医生集团正在不断扩张。随着不少教学医院的专家教授加入,也给这些年轻医生们带来更多学习的机会。医学与所有行业一样,都可以有碌碌无为者和行业精英。中国的医疗,将在10年后发生巨大改变”。就像现在正流行的一句话:“不可能的事情经常发生,你最好有所准备。”

健康中原网 小编提醒:更多内容请进入【医路同行】频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增派59人赴非参与埃博拉防控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 社会万象
  • 产业经济
  • 健康速递
分享按钮
健康中原首页| 健康新闻| 健康中原简介| 广告价格| 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互联网广告优势| 友情链接
健康新闻热线:0371-67655002 Email:zynewsjk@163.com 广告合作:0371-67655002 业务咨询QQ:895928880
豫ICP备11024540号 中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8-2014 By jk.z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