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关口前移,政府应当运用经济手段,把吸烟产生的环境、健康损失,内化为烟草业的成本,让生产商、销售商、吸烟者分担对公众健康的责任
8月21日,国家卫计委卫生监督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2.5%的餐饮场所、约一半的住宿场所仍有吸烟行为,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尚未得到全面执行。这组数字反映的是面上情况,却一点也不抽象。看看我们身边,办公室有人吸烟,卫生间有人吸烟,食堂有人吸烟,“被吸烟”的人们或者见怪不怪,或者敢怒不敢言,“吸烟有害健康”说了那么多,作用并不大。
公共场所之所以有必要控烟,是因为吸烟不仅危害吸烟者的健康,而且直接危害不愿意吸烟者的健康。大家都讨厌PM2.5,吸烟可使室内PM2.5严重超标。不能因为吸烟者多而散,就不把吸烟的污染当回事。吸烟是个人行为,吸烟的污染没什么大不了,烟草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大——诸如此类为吸烟辩护的理由,否定不了它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的本质。这种污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私人空间,禁止瘾君子们吸烟,只是污染的末端治理。靠制定条例、下发通知来控烟,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是比豆腐还软的末端治理。如此这般,控烟怎么可能见效?
防治污染,既讲末端治理,更讲源头控制。控烟能不能从源头抓?
从源头抓,极而言之就是禁止烟草的生产、销售。这只是一种理想,实际上行不通。一方面,烟草业是许多地方的利税大户,一下子把烟草生产企业全关了,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许多人有消费烟草的需求,需求不灭,生产不止。烟草消费的需求,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包含人际交往等社会文化内容,不是说抑制就能抑制得住。
那么,控烟关口能否前移?
体检时,许多吸烟者非常在意各项指标是否正常,说明他们并不是不重视自己的健康。吸烟者难以戒烟,还是对吸烟的危害认识模糊。控烟,首先要把吸烟的害处讲深讲透。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吸烟烟雾中含有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含有250种已知的有害物质,69种已知的致癌物质。这些常识难道不能张贴在售烟点、宾馆、餐厅、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场所?这要比简单写一句“吸烟有害健康”给人的印象更深。
宣传抽烟的害处,可做的事还很多。在中小学的健康、环保教育中,用权威数据和典型案例,给孩子们普及“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必然会给他们的家长带来积极影响。严格禁止烟草业美化自身的公开宣传和植入影视作品的软广告,也能消除其负面影响。只有公众对“吸烟有害健康”有了具体、感性的认识,才能营造全社会合力控烟的氛围。
光营造氛围还不行,控烟要收实效,必须敢动真格,压缩烟草业的生存空间。烟草业交税,税收用于政府开支,似乎是好事,但别忘了烟草业交税越多,吸烟污染造成的损失越大。交的那些税,够支付医疗费吗?交税再多,能换回健康和生命吗?政府应当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吸烟产生的环境、健康损失,内化为烟草业的成本,让生产商、销售商、吸烟者分担对公众健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