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点“家庭医生”一年 陷人才少待遇低困局
2012-08-20 11:36:5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核心提示:“挂号费只要两块钱?第一个看专家,还不用重复做B超?”来上海同仁医院看胆囊结石的沈华年,觉得自己刚刚享受了贵宾待遇。而他,只是一个签约了家庭医生的上海“平头百姓”,他的通行证,就是其签约医生陈华开具的转诊单。

他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上海在10个区县建立了7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家庭医生2000多名。但是根据国际惯例的服务标准(一个家庭医生对应服务2500个居民,或者对应800~1000个家庭),上海试点一年多,家庭医生的缺口仍有4000多人。

不独上海市,在山西太原市、江西新余市等试点区,家庭医生制度改革也在启动。但业内共识是,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首先至少是有资质的全科医生。而据媒体公开报道,全国这样的医生目前只有7.8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在上海,成为一名家庭医生更加“艰难”。

陈宇医生告诉记者,在上海,做一名家庭医生,至少要5年医学本科以上学历,经过600学时的远程理论培训和3~6个月的实践培训。最后考取专业上岗证,工作之后还要不断晋级,同时,面对24小时“叫诊”,要有高度的耐心和热心。

与付出相比,家庭医生的待遇却不是“香饽饽”。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平均下来,上海一名家庭医生的月收入税前在5000~6000元,这与大医院医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有的要差一半左右。

陈宇医生告诉记者,家庭医生的待遇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基本工资,二是岗位津贴和劳务奖金。“劳务奖金就要看谁服务的家庭多、服务得好,谁的收入就高。”

“国家推出绩效工资后,对上海这个制度也有影响。绩效工资面对的是中西部地区,重在强基层、保基本,但在上海,相当于把家庭医生的服务限定了上限,又回到‘大锅饭’层面上。”刘红炜表示,“服务少了,收入就减少,不利于调动家庭医生的积极性。”

据陈宇医生介绍,上海试点一年多来,社区里的家庭医生团队基本“锁定”在10名左右。有的医生只接待社区门诊,都忙不过来,对患者“叫诊”,只能提供电话咨询。久而久之,信任关系难以建立。

“我希望,能跟我的医生有更多交流,第一时间得到指导和用药提示,还能上更多的保健课。”颜媚娟说。

刘红炜告诉记者,为此,上海正在着手建设一个包括培训中心、临床基地、社区基地在内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今后计划每年培养500名全科医师。

“但待遇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才缺口恐怕会一直存在。”刘红炜说。

他希望家庭医生在收入上,能和大医院的医生相当,至少与同级别的人员保持平衡。“建议试着把部分医保经费,交由家庭医生管理。如果他服务得好、管理得好,会有一部分结余用作提高待遇。但这个方案,需要医保政策的相应扶持。”

基药制度和观念都需“调适”

虽然颜媚娟很满意她的家庭医生,但有时,也不得不往上级医院跑。

她的理由透着几分无奈:“基层医院,缺药。”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家庭医生制度正在尝试解决医改的两大难题:一是看病排长队,医患矛盾突出;二是不合理治疗,滥用医保。

为此,家庭医生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对患者尽量用基本药物,避免“大处方”。而签了陈宇医生后,颜媚娟一家也乐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了。“陈医生推荐的药,不太有花花哨哨的,很多基药比大医院便宜10%~30%,疗效也不差。”

但一到月底,某些基药“断粮”的风险,隐隐闪现。

“社区用药相对二级、三级医院,要单一得多,加上经费有限,本来可能有100种药,到月底一些药就‘断档’了,只剩50种。”陈宇医生慨叹,药物是治病的“武器”,医生没了武器,医术再好也力不从心。

这也造成了患者从家庭医生身边“流失”。

据沈华年观察,身边的签约家庭中,有三成是“因药流失”的。“1个月的后20天,就可能没药了,药品种类也不全。老是去上级医院配药,一来二去,大家干脆绕过家庭医生了。”

而据刘红炜介绍,目前,国家规定的基本药物是307种,上海增补到了381种,“总量是全国最多的,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陈宇医生建议,国家不妨进一步加大投入,增补基本药物目录。“毕竟上海不少人收入比较高,用药习惯也千差万别。即使不是‘零差价’,药品价格有适当浮动,老百姓也是能理解的。”

陈宇医生告诉记者,另一个阻力恐怕更为深远:观念。

“更确切地说,是很多老百姓——包括医生同行,对‘什么是家庭医生’还不了解,对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还不信任。”她回忆,在四五年前这一概念刚刚引入时,老百姓普遍犹疑,有人在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服务时,连门都不敢开。

今天,观念正在调整,但未有根本改变。上海一项调查显示,有75.4%的受访市民对家庭医生制度表示赞同。但2011年4月另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10.5%的受访者对家庭医生制度仍不看好,主因是对医术没有信心,顾虑重重。

“其实,如今家庭医生基本都是主治医师,只是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在看病分工上有不同。但不少老百姓对家庭医生有成见,宁愿去大医院排长队。”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长任雪雷向媒体表示。

刘红炜说,不管是医还是患,对这个制度都在由陌生到熟悉。“总结而言,家庭医生制度并不是医疗卫生体系单方面的工作,它的完善和成熟需要很多方面的帮助:财政要怎样投入?医保制度要怎样改进?拨款的资金管理怎么分配?家庭医生的编制是怎样的?更需要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多个部门‘合力’。”他说。

在陈宇医生看来,能成为中国头一批家庭医生,她很骄傲。“作为‘健康守门人’,如果某项病的发病率能降低百分之一,就收益无穷。”她说,“由于今天的努力,20~30年后,我们就能收获成果。”

    (责任编辑:张丽)

健康中原网 小编提醒:更多内容请进入【健康要闻】频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尝试在医生中推广控烟教育 冀摆脱禁烟难尴尬
下一篇:中国约两成白血病患儿因为治疗过度或过轻死亡

分享到:
  • 社会万象
  • 产业经济
  • 健康速递
分享按钮
健康中原首页| 健康新闻| 健康中原简介| 广告价格| 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互联网广告优势| 友情链接
健康新闻热线:0371-67655002 Email:zynewsjk@163.com 广告合作:0371-67655002 业务咨询QQ:895928880
豫ICP备11024540号 中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8-2014 By jk.zy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