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新闻

儿科专家提醒您:警惕“接吻病”

2016-10-26 17:33:14

  亲吻大概是大人和孩子间表达最多的亲昵行为,尤其随着二孩时代的来临,家庭中孩子间的亲亲吻吻、打打闹闹为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但您知道吗?亲吻也可能为孩子带来疾病,听起来是有些匪夷所思。最近,郑大三附院小儿血液病区就格外热闹,有四个家庭的孩子不远千里来到郑大三附院,就诊于小儿血液科主任王西阁教授。原来早前相继有四位小朋友在郑大三附院被确诊为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王西阁教授凭借丰富的从医经验,告诉家长,该病在急性期很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染给家庭中的其他小朋友,她建议家长携带近期跟小患儿有亲密接触其他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果不其然,四个家庭中的其他孩子也先后查出患EB病毒感染且有不同程度的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王主任询问病史后,发现这四个家庭中的孩子间均存在密切接触史,最常见的是经常搂抱亲吻、共吃一个棒棒糖、餐具混用等类似的儿童间亲密接触。因此出现了上述举家住院的“无奈”。很多人可能会不禁要问,“亲吻”也可以得病吗?

微信截图_20161026173612.png

  是的,所谓“接吻病”其实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种疾病实际上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患病时,EB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由于病毒主要在口腔分泌物中,因此口-口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这也是为什么被称为“接吻病”的原因。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但也不时出现一定规模的流行。如果感染了这种疾病,孩子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喉痛、眼睑水肿、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治疗“接吻病”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脾脏肿大的患儿要特别小心,注意避免磕碰,2-3周内应避免与腹部接触的运动,否则轻微创伤就有可能导致脾脏破裂。对症治疗的同时,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更昔洛韦、a-干扰素、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如果存在继发的细菌感染应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大家不用担心,本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需数周至数月,病死率约为1%-2%,主要为发生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脑膜脑炎、心包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重症患儿。同时,诊断该病要注意和白血病进行鉴别。

  幸运的是在郑大三附院小儿血液病区,王西阁教授在确诊以后根据上述患儿的个体差异对他们进行了抗病毒、调节免疫等综合治疗。孩子们在这里得到了精心的治疗并痊愈出院。 

  王西阁: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血液科主任;专长:儿童常见疾病,小儿血液病及血液肿瘤性疾病(包括以各种贫血、出血、黄疸、包块、发热及血液细胞成分异常为表现的各类疾病)。

  应诊时间:星期一(下午)、星期二(上午)、星期四(全天)。

  赵雪莲: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血液科副主任

  专长:小儿常见病,尤其是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ITP、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各种不明原因的贫血、出血、发热等)

  应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六(上午)

(郑大三附院小儿血液科 李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