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疾病高发期?如何健康“冬养”,中医来助您!

2022-11-14 11:53:15

为加强防疫知识科普,提振群众战“疫”必胜信心,疫情期间,我们将持续向广大市民朋友传递科学健康科普知识、防疫提醒、自我防护注意事项、疫情期间心理疏导等相关内容。

本期我们邀请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中医科主任成鲁杰,给大家讲一讲,在面对冬季易患感冒、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常见问题时,如何运用中医调养身心,防病保健。

天气寒冷、外出减少,对人体功能有什么影响?

天气寒冷加之疫情防控下户外活动明显减少会对我们人体功能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一)户外活动减少。气候因素加上减少外出,可能使原来的晨练、广场舞、户外或健身运动减少,人体能量消耗较少,心肺功能下降,如原来有“三高”的中老年患者,运动的减少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另外久坐比平时明显增加,看电视、看手机等时间过长,容易引起颈椎病、腰椎病、便秘等多种身体不适。

(二)日常起居生活规律紊乱。有些朋友居家期间会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打瞌睡”的情况,容易引起生物钟紊乱,进而诱发或加重失眠、偏头痛等疾病。或者不按时吃饭,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三)精神状态的改变。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的减少会使人出现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如果有基础的精神障碍,如抑郁或焦虑,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四)免疫力受影响。不论是运动减少还是思想焦虑,多会引起人体的免疫机能减退,更容易感染各类传染性疾病,所以有部分朋友上班后出现了咳嗽、感冒、腹泻等各种身体状况。

面对以上情况,中医来帮您

针对上面的各种情况,中医中药有着自己独特的养生观及对策。

(一)“动静结合”健康理念。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中医就十分重视“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念,《黄帝内经》有云:“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以养形”是指,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肌肉丰满程度、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冬季阳气内敛收藏、运动不宜出汗过度,推荐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功法。“静以养神”是指通过站桩、调息等手段,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使精神舒畅。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提示我们“动静结合”才是维护正常人体机能的最佳方法。

(二)“顺时养生”中医有良方。春夏秋冬四季作息规律略有不同,应根据节气不同采取不同的身体调养方法。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人体阳气潜藏于下、精气的蓄积。在冬季,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保护精气,早睡晚起,特别是在睡醒后可以躺在床上适度活动以后再下床,不可突然下床活动,以防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睡觉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可驱散全身寒气,也可加适量生姜片、花椒等。对于学生和上班族而言,晚起可能不现实,但有条件尽量早睡,避免熬夜。

此外,冬日阳气收敛,气温降低,需及时添衣保暖,防寒养藏以护阳气。患有冠心病、心绞痛这类心脏疾患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冬季的保暖,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诱发或加重这类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病的患者要注意关节、颈、腰这些部位的保暖,以免风寒或寒湿之邪侵袭而致病。

(三)饮食调养是中医重要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说“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就是强调了冬季饮食补养,可以补五脏之精,调气养血,提高人体各种机能,防病御邪。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认为,饮食调养也必须遵守中医辨证变体质的原则,下面针对冬季防病强体,给大家推荐几个饮食养生的思路,大家可以结合个人情况加以参考。

1.补虚抗寒。冬季人体之气深藏于五脏,人体生理活动进入一个能量贮存于体内的阶段,为来年的“春季生发”做好准备,正是进补的最好时机。可以多食羊肉、大枣、核桃、栗子、萝卜等温补食材。调味品上可以多用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葱、姜、蒜等。少食生冷以免损伤脾阳。即使热盛上火吃冷食时,也应注意不宜过多、过量。

2.滋阴潜阳。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

3.少咸增苦,免伤心气。中医认为冬季不可过食咸味,适当吃点苦味,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中医来说,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心阳就可能被遏制,诱发高血压冠心病。

总之,冬季到来加上各类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情况,注意节饮食、重起居、调心神、护正气,才能使我们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度过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