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记者跑会

《郑州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群众生活更美好三年行动计划白皮书》卫生计生工作专案(2016-2018年)

2016-02-19 10:27:21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三、重点任务

  (一)调整完善布局,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结合我市优质医疗资源分布,调整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在妇女儿童、肝病诊疗、器官移植、心血管病、烧伤整形、老年医养、骨科诊疗七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基础上,规划建设眼科医学中心、肿瘤诊疗中心、华中头颈医学中心和中原中医药医疗中心。着力发展各医疗中心的优势学科和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全面提升各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步将其打造成以医疗服务为核心,集医、教、研于一体,专科特色突出、技术优势明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十一个区域性医疗中心(简称“十一中心”)。

  (二)全面启动“健康郑州”建设,促进“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一是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社区、单位、家庭及个人积极参与;编制“健康城市”发展规划,把健康政策纳入城市市政建设、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政策当中,并抓好落实。大力发展与“健康城市”相适应的健康服务产业。二是加快推进“市民健康中心”建设。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通过标准和规范化服务,为市民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一站式健康教育,引导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打造成为医疗卫生对外交流、学术培训的服务平台。2018年主体工程完工,并开始功能区规划布局。三是深入开展“郑州健康大讲堂”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每年完成3000场以上健康知识讲座,向市民普及科学教育和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意识。四是加强重大疾病筛查。重点筛查以下几个项目:对适龄(35-64岁)妇女进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及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对新生儿进行听力障碍初筛及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35种遗传代谢病、耳聋基因筛查;对适龄居民(50岁以上)进行大肠癌筛查与行为干预等,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诊疗。

  (三)依托医联体、城乡片医,稳步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双向转诊协作机制。支持各区域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建设;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为切入点,逐步建立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分工协作机制。二是开展居民健康签约服务。在新密市居民签约服务试点基础上,在全市推行居民健康签约服务。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为重点人群。探索提供差异性服务、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三是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力争在每个入住人数超过1万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立1所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新农村社区建设实行规划、建设、使用三同步;随城区扩展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新设置的办事处,按国家要求3—5万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空白点,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四)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引领,打造“智慧健康工程”。一是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应用。融合传统医疗服务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查询、诊疗费用结算、个人健康管理等移动APP的应用,引导医疗卫生服务细致化、智能化,构建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到2017年完成市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移动APP或微信公众号的实施应用。二是搭建安全稳定的医疗卫生专网。到2017年建设完成节能高效的市级健康云计算节点。三是持续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前,稳步实施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云计算项目,促进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打造“智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疾病数据全面监测、多维统计、主动分析,对可能爆发流行的疾病自动预测。

  (五)抓好三项重点工作,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大病住院保障水平、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实际补偿比例和慢性病、普通门诊补偿比例,2016年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实行省级统筹,2018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50元以上。二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三是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梳理形成我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思路,调整完善改革措施,在全市全面推开并持续推进。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和医院经营自主权,探索在市属三级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2018年,城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总量增幅和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幅有所下降,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六)统筹协调推进,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群众受益水平。一是加强疾控机构人才建设。每年为基层培训100名疾控工作业务骨干。二是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做好重大活动卫生应急保障,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确保突发事件报告率和处置率达到100%。四是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打击无证行医,净化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实现无证行医查处率100%。五是完善妇幼计生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将市妇幼保健院打造成为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为一体的妇幼计生公共卫生业务指导中心。

  (七)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一是切实做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加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建成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加快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和新一代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省级以上中医药人才5名,市级名中医20名,中西医结合人才50名,中医师带徒50名;以王永炎院士工作站为依托,围绕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加强重大疾病的中医药联合攻关,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中医药预防与临床研究工作。二是着力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内涵建设,扶持5个重点专(学)科发展,鼓励开发、应用院内中药制剂,推广适宜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

  (八)认真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是落实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评估机制,建立人口动态管理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二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深化流动人口“一盘棋”统筹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政策统筹、保障有力、信息共享、科学评估”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机制,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落实率达到95%以上,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三是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加强孕前优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到2018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0%。四是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推进部门联动机制,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到2018年,努力使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的基础上,逐步趋向平衡,基本消除“两非”现象。五是提高计生家庭服务保障与发展能力。全面落实郑州市计划生育扶助保障政策,2016年完成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修订和调整工作,2016年起在全市实施“失独”家庭一次性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养老和就医扶助政策。

  (九)全面实施人才学科建设,增强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一是全面实施医疗卫生计生人才工程。坚持“引外”与“培内”并举的原则,加强卫生计生人才引入和培养。三年内,引进100名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引进10个国内外知名医学学科团队,引进团队为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培养40名学科骨干。二是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医学学科品牌,发挥医学科技创新和医疗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三年内,创建2—3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5个省级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培养50名医学重点学科后备人才;建设20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30个市级医学重点培育学科。

  (十)推进“医养结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一是推行“以医带养、以养促医”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在市三院、市中心医院、市九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逐步建立规模适宜、功能互补、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三是深入开展老年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成立郑州市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学术研究与应用,推动我市老年医学、老年保健和养老服务业的深入发展。

  (十一)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一是进一步放宽准入。清理、取消不合理前置审批条件,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具体数量、地点、距离和注册资金金额(国家、省有明确规定的除外)等限制。二是提高审批服务质量。全面开展社会办医审批预约服务、午间窗口、延时服务等便民措施,营造医疗卫生发展良好环境。三是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开展合资合作。以市三院——欧安乐龄康复医院项目为试点,在医疗卫生领域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PPP项目,探索医疗机构运营发展新模式。力争2018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20%以上。

  (十二)严抓“七个机制”落实,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倒逼、责任、协调、交叉推进、讲评、资金保障、督导”七个项目管理机制,强力推进全市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市级卫生重点项目建设。2016年,市中医院汝河院区病房楼、市六院肝病中心和市十院迁建3个在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2017年,市三院北区新院和市卫校迁建2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市七院滨河新城医院和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2个项目开工建设。2018年,市骨科医院宜居健康城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宜居健康城医院和市一院港区医院3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二是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新密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开工建设;2017年,登封市中医院扩建、新密市中医院迁建、惠济区人民医院、金水区总医院4个项目竣工开诊;2018年,新郑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项目投入使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